《增广贤文》:
原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文/爱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年里最重要的事在春天就要提前做好准备,黎明时分就该为一天的事情做打算。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和睦相处;人生最要紧的是必须勤奋努力。严于律己,对自己严格一些,而对别人就应当宽容大度。控制的情绪,不要随便乱说话,摒除私心杂念就像坚守城堡防备敌人。
人生三计
图片
古训有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这朴素智慧中,悄然蕴藏着人生密码:时间之机、人际之和、立身之勤,恰如一幅完整的人生图卷。
今时今日,当电子荧光取代晨曦,当浮光掠影取代深沉耕耘,我们尤其需要重拾此古老智慧,在时间之河上稳立航舵,在人情网络中织就经纬,在个人成长中铸就勤勉之魂。
1.时间之机
春天蕴含万物复苏的生机,恰如人生中那些必须抓住的关键起点。
诸葛亮在隆中草庐中面晤刘备时,正是胸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深谋远见。他铺开地图,眼光穿越山川险阻,清晰勾勒出“跨有荆益”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宏图远略。这宛如春天播撒种子,精心布局,期待日后长成参天大树。
然而“计”字之深意,远不止于开端规划,更在于对时机流转的敏锐感知与耐心等待。“待天下有变”之语,正是静观风云变幻,在岁月长河深处捕捉那稍纵即逝的转折点。
这“春计”之精髓,岂非如《礼记》所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先见之明与待时之忍,正是诸葛亮为刘备所绘制的“春计”中那无可替代的深邃底色。
图片
2.人际之和
家庭与社群的和谐,则是生命赖以扎根的温暖土壤。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锐意改革,他深知“一家之计在于和”之深意。
迁都洛阳,他使鲜卑贵族远离旧日盘根错节之地;推行汉化,让胡汉贵族同穿汉服、共祭太庙。这一系列举措如春风化雨,旨在消解壁垒,熔铸一个崭新民族共同体。
然而“和”并非消灭所有冲突,而是将分歧纳入共同目标之熔炉予以化解。当鲜卑元老们纷纷反对迁都时,孝文帝慨然叹道:“今日之行,诚知不易。”这艰难抉择恰似在荆棘丛中开辟路径,其目的正是为民族铺就一条通向更广阔未来的融合之路。
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孝文帝深谙此道——和睦的文化不是消灭冲突的药剂,而是转化冲突的酶,使差异在更高目标中升华、凝聚。
图片
3.立身之勤
最终,个体价值的实现则奠基在“一生之计在于勤”的坚实基石之上。
曾国藩一生便是这“勤”字精神的生动写照。早年屡遭挫败,靖港兵败后他羞愤投江被救起,却并未消沉,而是痛定思痛后于船舱中奋笔疾书“屡败屡战”之奏折,其坚毅正如疾风劲草,愈摧愈坚。他每日坚持“敬、静、恒”三字功课,将勤勉精进刻入生命深处,终成“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勤”,不是蛮力苦干,而是一种如清泉流淌、如日月更替般持久的内在力量。正如爱迪生所悟:“我们最缺乏的不是时间,而是方向。”在曾国藩身上,“勤”正是指引方向的坚韧罗盘,引领生命穿越迷茫与挫折的荒原,最终抵达价值的高峰。
责己恕人、守口防意这些修身功夫,亦为前述生命之树茁壮成长提供不可或缺的滋养。
曼德拉在罗本岛漫长铁窗岁月中,以“恕己之心恕人”化解仇恨,其胸怀如海,终成为新南非的“国父”;王阳明于龙场瘴疠之地,以“守口如瓶,防意如城”的功夫抵御精神沉沦,在万般困厄中酝酿出光芒四射的心学思想。
这些修身功夫,正是维系内在灯塔不灭的永恒心法。
写在最后:
时间之机、人际之和、立身之勤,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命中稳固的三角支撑。古人的智慧如长明灯塔,穿越时空迷雾照亮当下:在春天规划,在和睦中安身,在勤奋中成就。在算法掌控一切的时代,人脑与人心尤其需要这份古老而整全的生命操作系统。
但丁有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愿我们既做春天的播种者,也成为和睦的缔造者,更是勤勉不倦的践行者——将生命之舟,稳稳驶向那由时间之序、人际之仁、个体之韧共同构筑的澄明未来。
如此,古训中蕴藏的古老密码,终将破译为今日生命庄严的进行曲。
图片
我是爱萍,关注我#公众号:星儿爱读书,一起品读一本好书,顺境时给你清醒 ,迷茫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 ,追梦时给你力量 。让我们以书籍为灯塔 ,照亮我们前行的旅途 ,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