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 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暴虐,民族危亡,抗战军兴,全民奋起,“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妇女在全民抗战中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妇女的全国性抗战组织应运而生。1937年8月1日,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简称:中国妇女慰劳总会,National Chinese Women’ Association)在南京成立,开创前所未有的全国性有组织、有纲领、有行动的妇女运动先河,其宗旨为:“适应抗战需要,发动海内外妇女同胞输财尽力,担负救国工作。”
中国妇女慰劳总会发布的《通电》(1937年8月1日)
总会主任委员由宋美龄担任;李德全、沈慧莲、吴贻芳、赵懋华、唐国桢任常委,唐国桢兼任总干事;张霭真、陈逸云、钱用和、吕晓道、谢兰郁、朱伦、许淑真、谢纬鹏、邓季惺任执行委员。下设“总务、宣传、征募、慰劳、劳作”五部,部长分别由沈惠莲、赵懋华、李德全、谢兰郁、吕晓道等委员兼任。
展开剩余94%中国妇女慰劳总会的部分历史徽章【陕西(左)、总会(右)】
总会成立后,相继在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成立了分会,直至1945年10月的8年续存期间,慰劳总会和58个海内外分会开展了慰劳将士、救护伤员、抢救难童、民众宣传、募集捐款、安抚抗属等一系列活动,为抗战取得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甘肃分会经募捐款数目(1937年9月14日《西北日报》)
一、中国妇女慰劳总会珍贵照片再现在1945年之后的80年里,世界与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亲历者们的逐渐逝去,中国妇女慰劳总会已经成为被淹没在历史烟云当中的一个“名词”。想要寻找到这个全国妇女组织在抗战时期活动的信息已非易事,特别是影像记录更是罕见。
2010年,几位中国民间抗战历史研究者历尽千辛万苦,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回2万余张中印缅战区的历史照片,为全面研究中国抗战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源。
为了研究清华校史的需要,2023年我与这次活动的亲历者,中国抗战将领后人晏欢先生取得了联系,承蒙其信任和支持,他给我提供了几幅当年远征军中清华校友孙立人、曾锡珪等将领的美军存档照片。在感怀几位清华前辈的同时,我也意外地在一张照片上发现了中国妇女慰劳总会的影像信息。
这张由美军战地通讯兵拍摄的,编号为“317853”的照片,表现的是5位中国妇女正在向一位美国将军赠送锦旗,锦旗上标有“印缅战区美军总司令索尔登将军惠存/精诚合作/中国妇女慰劳总会敬赠”的字样。
中国妇女慰劳总会在印缅战区的一次慰问活动
这就告诉我们,这次赠旗活动是由中国妇女慰劳总会组织的,慰问的对象是索尔登将军。丹尼尔·索尔登(Daniel Sultan,1885-1947),1907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是一位擅长于工兵专业的将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不俗的战场表现。1943年,索尔登将军被派往中缅印战区,于1944年9月晋升中将并接替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在盟军东南亚地区的所有职务。
照片中站在前排C位的就是索尔登将军,可以看到他在接过锦旗时显得很愉快,能够得到中国妇女代表赠送的锦旗,对于远涉重洋,征战东方,与中国军人共同抗击日寇的美国将军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丹尼尔·索尔登将军
中国妇女慰劳总会组织的这次活动背景是什么?是在何时、何地进行?照片上的人物都是谁?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开始了一次探寻之旅。
二、照片上的文字信息美军战地通讯兵拍摄的照片,都附有英文说明,该片的基本信息如下:
1.背景
英文:Lt. Gen. Dan I. Sultan, I.B. Theater Commander, is presented a banner, a token of appreciation, by a group of the National Chinese Women’ Association, now on tour of this Theater.
翻译:中国全国妇女协会的一个团体向印缅战区指挥官索尔登中将赠送了一面旗帜,以示感谢。该团体正在战区巡回活动。
2.时间与地点
英文:Bhamo, Burma.10 April 1945
翻译:缅甸,八莫;1945年4月10日
3.参加活动的人员
英文:The women are, Mrs. William C. Wang, Mrs. Thomas Chao, Miss K. C. Tong, Miss C. Chang, Miss Pricilla Huang.
翻译:(女性)王夫人、赵夫人、唐小姐、庄小姐,黄小姐。
英文:The men are, Mr. Chao, Mr. Kong, Col. Yang and Gen. Tseng His Kull.
翻译:(男性)赵先生、孔先生,杨上校和曾锡珪将军。
通过这些英文信息,我们可以确定这次赠旗活动只是中国妇女慰劳团在印缅战区系列慰劳活动中的一项,时间是1945年4月10日,地点在缅甸八莫。
三、人物识别在了解照片的拍摄背景之后,接下去最想了解的就是照片上的人物都是谁?
(一)男性人员
1. 曾锡珪
除了索尔登将军之外,可以明确识别的就是位于后排左2位置的曾锡珪将军。因为他是清华早期赴美学习军事的少数毕业生之一,我对他的形象非常熟悉。
曾锡珪(左:1945;右:1923-1926美国军校)
曾锡珪(1899-1966),湖北沔阳人,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初入哈佛大学政治系,1923年9月转入维吉尼亚军事学校。1927年回国后进入军界。1937年抗战爆发后,因在连云港保卫战中表现英勇,获得勋章。1941年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后,被派遣担任史迪威将军的少将联络参谋和军务秘书,随其参加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区的军事行动。1944年10月,在史迪威卸职后,继而担任索尔登的主任联络官。这张照片正是曾锡珪将军在这个时期的任职证据。
2.杨上校
“合影”后排左1穿军装,戴眼镜的军人显然是“杨上校”,但其全名和具体职务尚无资料可鉴,有待考察。
3.赵先生和孔先生
根据当年的新闻报道,《大公报》派遣了一位记者赵思源随行,那他应该就是其中的赵先生,而另一位就是孔先生,他也可能是翻译。至于各自的具体位置,推测后右2是赵先生,后右1是孔先生。
(二)慰问团成员五位女士应该都是中国妇女慰劳团的成员,但因为英文名字无法直接翻译,所以想要知道她们究竟都是谁,并非容易之事。好在我找到了1945年3月26日《前线日报》的相关报道,其中记载:
中国妇女慰劳总会滇缅将士慰劳团,今日上午十一时由渝抵昆,该团在昆团员为何总长夫人王文湘女士,由渝飞昆团员为张霭真、黄翠峰、唐国桢、谢兰郁、庄静女士,及大公报记者赵思源。
1945年3月26日《前线日报》相关报道
结合英文人名,循着当年媒体记载的信息,再结合可以找到的相关历史照片,我在反复比对中进行推断,最终得出了基本结论。
1.王文湘
在前排右侧的两位女士,她们应该是这次慰问活动的负责人。按照这个思路,正在向索尔登将军献旗的就是慰劳团的团长王文湘。
王文湘(左:1934年;右:1945年)
王文湘(1896-1978),贵州兴义人,系何应钦(1890-1987)将军夫人,因此也被称为“何王文湘”。王文湘当年曾是知名社会活动家,加之何应钦将军当时也是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所以由她担任此次妇女慰劳团团长显然很合适。同时,我用寻觅到的一张王文湘1934年的形象与照片人物比对,发现尽管两者相隔11年,但面部特征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位“王夫人”就是王文湘。
2. 唐国桢
照片中的“K. C. Tong”引起我的特别关注。Tong 可以翻译为“汤、唐”,而在中国妇女慰劳总会委员中没有“汤”姓,但有一位“唐国桢”,而“K. C. Tong”正是唐国桢的英文缩写。
再通过努力,又找到了唐国桢在1946年时的历史照片,拿来进行对比,发觉与前排右1的女士面部特征吻合度极高,可以认为她就是唐国桢。
唐国桢(左:1946年;右:1945年)
唐国桢(1905-?),毕业于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日本明治大学研究生。抗战前曾任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理事,也是全国妇女慰劳总会首任总干事。唐国桢的丈夫朱青选(1902-1935)也是日本留学生,1935年任国民党中央委员,被委派到国民党宁夏省党部担任指导委员,不久殉职于任上。因此,唐国桢在进行妇女抗战救亡工作时,已经是独身一人,这或许就是她被称为“小姐”,而不是“夫人”的原因。
3.谢兰郁
团员名单中有一位“谢兰郁”,但英文信息中却没有与“谢”相应的拼音,却出现一位“Mrs. Thomas Chao”(赵夫人)。于是,关于谢兰郁的识别颇费了一番周折。后来,承蒙抗战时期著名记者赵敏恒(1904-1961)的独生子赵维承先生确认,照片中前排左2就是其母谢兰郁。因为赵敏恒的英文名是“Thomas Chao”,所以称谢兰郁为“赵夫人”顺理成章。
更难得的是赵先生还给我提供了几张母亲珍贵的历史照片供我参考。我将其中一张与在缅甸的这张照片进行了比对,从面部各个特征上都可以确定,这绝对就是同一位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留下的影像,所以谢兰郁的辨认准确度可以达到百分百。
谢兰郁(左:1938年;右:1945年)
谢兰郁(1909-1992),祖籍山东,是孙中山领导的早期同盟会骨干成员谢鸿焘(1873-1954)之女,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1937年起担任中国妇女慰劳总会执行委员,是全程参加总会工作的骨干委员之一。1938年3月她也是“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成立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常务理事。1949年后,谢兰郁随丈夫赵敏恒一起留在大陆。先后担任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委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4.庄静
庄静(1909-1972),经历独特,16岁即加入国民党,以女兵身份参加过北伐东征,长期从事妇女运动,曾任北平市私立女子职业学校校长,发起组织“北平妇女救国同盟会”,参与长城抗战救援工作。抗战军兴,1938年在武汉投身妇女救护慰劳工作,并担任中国妇女慰劳总会及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武汉撤退时,又领导抢救战区难童千余人,送往四川儿童保育院。她于1949年去台湾,1972年病逝。
庄静(左:1945年;右:1938年)
庄静为了全身心投入妇女儿童救亡事业,甘愿做一位“独身主义”女性,这在当年的媒体中都有宣传。结合这一信息,再利用对比照片,完全可以确定Miss C. Chang,就是照片前排左1的这位“庄小姐”。
5.黄翠峰
黄翠峰(左:1945年;右:1948)
最后还有一位Miss Pricilla Huang(黄小姐),对应慰问团名单,她应该是团员黄翠峰。1948年的《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专辑》中存有她的代表照片,与前排左3的人物影像对比,面部特征相似度极高,可以确认为同一人。
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民国卷)中的黄翠峰信息
关于黄翠峰的履历,在1949年的岭南大学史料中有所介绍:1924年获得社会学学士,之后赴美留学,192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硕士,曾赴英国考察社会妇女儿童事业,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副教授。1933年9月至1941年在岭南大学任教;1941年起任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训练组长,后继任中国妇女慰劳总会总干事;1946年2月,返回岭南大学担任社会学系教授兼女生指导主任。推测出生时间约为1902年前后,具体生卒时间信息待考。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到,这些慰团员都是全国妇女慰问总会的骨干成员,可见此次慰问活动的受重视程度非同一般。1945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为抗战功绩卓著者(735人)颁授勋章,王文湘、唐国桢、谢兰郁、庄静、黄翠峰等各获得“抗战胜利勋章”一枚。
四、滇缅战区劳军活动的更多信息从这张照片的信息解读中,已知向盟军将领献旗只是系列慰问活动的一项,那么全部活动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对此我又进行了多方探寻。最终找到了1945年中国妇女慰劳总会发行的《中国妇女慰劳总会专刊》,其中有一篇《慰劳前线将士及过境国军》的专题报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慰问团在云南境内和出国到缅甸慰劳抗战(中美)将士的经过。
《中国妇女慰劳总会专刊》的专题报告
非常遗憾,因为年代久远,文本的很多文字内容已经字迹模糊,无法全文辨认。根据目前能够找到的历史资料,特别是专题报告中能辨认出来的文字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基本可以对中国妇女慰劳团的滇缅战区慰问活动情况加以概括。
(一)慰问范围及模式
该团的组成人员可以确定有:王文湘(团长)、唐国桢、张霭真、黄翠峰、谢兰郁、庄静,以及《大公报》记者赵思源。
慰劳团在滇缅战场的劳军慰问活动的时间从1945年3月24日至4月底,前后约五星期。活动范围很广,横跨中国云南到缅甸境内,到达八莫、腊戍、畹町、芒市、龙陵、松山、保山、永平、喜州、云南驿、楚雄、昆明、沾益、陆良、曲靖等地,总行程大约2万里。活动规模很大,共计慰劳部队约30万余人,伤病员2万余人,还包括了盟军部队数百人,慰问单位数超过100个。活动次数频繁,共进行慰问活动78次,总共发出慰劳代金约国币1600万元,印币8万卢比,实物大小共67201件。
(二)主要的慰问活动
慰问团在云南慰劳了陆军总司令部,廖耀湘所属部队,执行松山战役的李弥所属部队,以及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部,陈纳德率领的美国航空队和美国空运部队。专题报告中曾记载,4月2日在陆军总司令部慰劳时,“本团团长何王文湘代表本会致辞,一方面致慰劳的诚意,一方面介绍本会的工作及后方全国妇女对前方将士的关怀,辞毕献旗献慰问品。最后由何(应钦)总司令亲致答辞,庄严的大会在雄壮的军乐声中结束了典礼。”夫妇二人分别作为慰问与被慰问方代表一起完成同一项劳军活动,这样的场景不失为滇缅抗战史中的一段佳话。
此次劳军也是抗战中中国妇女慰劳总会组织的最大规模跨国慰劳活动。慰劳团搭乘美军飞机于4月9日飞抵缅北重镇八莫(Bhamo),随即展开慰问活动。
4月10日,慰劳团在八莫“向中国驻印军指挥部兼印缅区美军总司令索尔登将军及郑洞国副指挥献旗”,我们前面解读的这张赠旗照片就是此时拍摄。但遗憾的是,照片上并没有出现郑洞国将军,或许两面锦旗的赠送不是同时进行,抑或是另外还有我们没有看到的照片。
报道中特别说到,“索尔登将军年约五十余岁,沉着刚毅,一望而知是一个经验宏富的军事领袖”;“他很客气,一定要设宴招待本团,谈话之中,对中国的弟兄们颇有好评”,这些生动记载与我们从照片中看到的索尔登将军形象十分吻合。
在八莫,慰问团还向“阵亡将士纪念碑和公墓献花”,参观了美军管理的野战医院。在慰劳了五个远征军团级单位后,于11日中午搭乘索尔登将军专机飞往另一个军事重镇腊戌(Lashio)。
在腊戌的慰劳活动经过,恰恰因为字迹无法辨认而缺少。所幸的是其中一段有关孙立人(1900-1990)将军的描写被我辨认了出来。报道中用了“久仰的孙立人将军”的写法,足以说明孙将军的显赫战功当时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一句“我们终于瞻见了他的风采”,更让我们相信孙将军当年在国内民众心中的形象是何等的英武!
孙立人将军在缅甸作战场动员(1944年)
报告中说到,“他不过年近四旬吧,但黑发里已微微渗出些苍白,可见他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辛劳”,“他说很久没有看到(国内)父老姐妹了,今天看到慰劳团的到来,顿时令人感动”。
当我们读到这些记载时,对当年孙将军率领的中国抗日将士在缅甸痛击日寇的事迹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对他们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更加敬佩与感怀。
(三)关于赠送的锦旗
关于慰劳团在滇缅前线究竟赠送了多少面锦旗,报道最后所附的统计数据给出了答案:总共是32面,其中中方23面,美方9面。
中方受赠锦旗的将领包括:何应钦、龙云、卫立煌、黄琪翔、霍揆彰、黄杰、孙立人、廖耀湘、李弥、卢汉、关麟征、王凌云、周福城、阙汉骞、杜聿明、何绍周、梁华盛、郑洞国、高吉人,以及中国空军将士(集体)、炮兵训练团、步兵训练团等共23位个人与部队。
美方受赠锦旗的将领包括:魏德迈、索尔登、陈纳德、齐福(夫)斯、麦克鲁、威尔利,以及美国空军将士(集体)、美军第十航空队、美军空运地勤部等共9位个人与部队。
中印缅战区的部分中美指挥官(1943年昆明)
关于锦旗的样式,我们从赠予索尔登将军的锦旗中可以推测,尺寸和字体应该一致,只是上款和中间的题词会有所区别。
慰劳团赠送滇缅中盟将士锦旗一览表【共32面:23面(中)9面(美)】
80年过去,这些锦旗后来的命运如何,今天究竟还有多少存世,这是一个值得探究和期待的课题。或许有一天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忽然发现一面由中国妇女慰劳总会当年赠送的锦旗,那将是这段滇缅抗战史的奇迹再现。如果再也没有实物出现,那这张向索尔登将军赠旗的照片就是唯一纪念品,其呈现的历史价值愈发珍贵。
五、结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历史时点,我们能有机会解读一张珍贵历史照片,了解一段中国全民抗战的史实,其实非常难得。
从这张历史照片,引出一段1945年滇缅战区曾经进行过的劳军活动,我们对中国妇女慰劳总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80余年,但从过去对此“一无所知”的基点出发,当年发生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认知触动,甚至是心灵震撼都是不言而喻的。仅此一点,我们就要感谢当年的中国妇女慰劳总会,感谢通过影像为我们留下历史记忆的无名美军摄影师!
挖掘历史真相的经历再次告诉我们:80年前抗战中无数前方将士和后方百姓用他们拼死努力与决绝牺牲,才阻止了战争狂人称霸世界的妄想;而要使世界真正走向永久和平,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我们必须继续前行!
(2024/3/17初稿,2025/7/23修订于上海)
作者简介
袁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校友,人生多有跨界,兴趣爱好广泛,文笔朴实耐看。退休后专注于文史研究,多篇成果被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清华大学媒体刊发。2023年,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特邀顾问。
发布于:天津市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